他们以为只是按下“暂停键”,结果启动了一台没人能完全掌控的机器。自2022年俄军推进乌克兰战场那一刻起,西方把俄罗斯央行大约3000亿美元的海外储备冻结在账面,绝大多数留在欧洲,尤其是比利时的欧洲清算银行。起初的逻辑很克制:冻结,不动用本金,作为惩罚与威慑。然而战事消耗、人心与财政的现实,慢慢把“冻结”的边界推向了“利用”。
收益与本金的“安全线”
西方先迈出的是一条看似保险的线。2024年6月,G7领导人在意大利达成安排:不直接动本金,而是将冻结资产产生的利息作为担保,筹措500亿美元贷款给乌克兰。按年化收益测算,约30亿美元的利息用于未来偿付。这笔设计的政治意义甚至大于财务数字——它回避了对主权资产的实质没收,却让资金立即可用。
摊派也迅速浮上台面:欧盟认领181亿欧元,美国给出200亿美元,其余由其他G7成员补齐。资金通道方面,到2024年年底,美国已通过世界银行的基金转出200亿美元;欧盟在2025年1月支付第一笔30亿欧元。钱去向很明确——乌军的武器采购与基础设施修复,这是战争机器与民生机器的两端。
为什么如此执念“只用利息”?因为这条线牵扯国际法的一个老规矩:中央银行资产具有主权豁免,冻结是临时限制处分权,而没收是改变所有权。前者属于制裁工具箱里常用的“刹车”,后者则像拔插头,事关货币体系的信心。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早在讨论升温之初就警告:若动本金,将伤及国际金融秩序,逼得各国疏远欧元与美元资产。这并非纸上恐吓——资产的可信度是货币的底层代码。
展开剩余83%欧洲的谨慎也体现在操作细节里。欧盟理事会在2023年10月通过规则,先把收益导入专用基金,形成“从利息到用途”的合法路径。2025年5月2日,欧洲清算银行计划进一步没收并重新分配约34亿美元的俄罗斯资金,分配对象是因制裁机制而受损的西方投资者。这一步已让法律与政治的张力更紧,为此欧洲清算银行首席执行官瓦莱丽·乌尔班在2025年3月布鲁塞尔论坛上公开提醒:全面没收会引发俄罗斯索赔,动摇金融稳定。类似的警告,早在2024年12月已频频出现。欧洲在逼近红线,但每一步都小心翼翼。
镜像的报复与法律化
当西方讨论如何“用利息”时,莫斯科则把另一块棋盘铺开。俄罗斯方面从2023年起就实施了对等封锁,冻结西方公司在俄资产,规模被估计同样在3000亿美元左右,包括工厂、银行账户与各类投资。更关键的是,它把报复合法化、可持续化。
2024年5月,俄罗斯法院裁定没收几家美国银行在俄分支的资金,总额上亿美元,并明确流向——支持在乌克兰战场的军事行动。这不是零星个案。2024年5月23日,普京签署法令,允许以没收的美国资产补偿在俄损失;到2025年2月,该思路扩大到所有G7国家。随后,2025年1月24日有关部门起草新法案,针对“不友好国家和个人”的资产提供法律框架;到2025年2月7日,议会正式通过新立法,扩大没收权。俄罗斯议员强调“对等原则”,政府官员也放话:若西方触碰本金,俄方将进一步没收,且包括欧洲公司在俄资产。
这一套组合拳改变了商界地貌。到2025年7月,俄罗斯方面已实际没收了约500亿美元的西方资产,涵盖美国与欧洲企业的工厂与资金。一些德国汽车企业在俄工厂被直接接管,设备转至俄企使用;相关资金被导入军工体系,更多坦克与导弹下线,被迅速推向前线。俄方的军费占比快速攀升,2025年预算支出已超过GDP的6%,高过许多西方国家的和平时配比。
财政算盘与政治时间表
西方选择绕过本金,也不是完全出于“法治洁癖”。战争拖长,军火库与预算吃紧,才是最硬的理由。美国国会在2024年4月通过610亿美元援助包,给了乌克兰一个喘息窗口;但到2025年3月3日,特朗普政府宣布暂停所有军事援助,仅保留经济支持,欧洲随即成为“唯一的稳定付款方”。德国与法国的经济本就疲弱,债务高企,国内纳税人对继续加码援乌颇多保留。2025年3月21日,欧盟内部虽讨论全面没收俄资的议案,最终却没通过,原因很现实:担心俄罗斯进一步报复与潜在法律败诉。
在这条绳索上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承受的压力更直接。2019年以反腐与和平为纲走上台阶的他,战后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投向国际筹资。2025年6月18日,他公开呼吁西方把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“全额动用”为乌克兰买单;7月31日,他在基辅再次重申这个诉求。响应声并不整齐: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倾向支持全没收,而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担心经济反噬与冗长诉讼。援助政治化,是今日欧洲的日常。
资金之战与战场之需
钱的流向决定战线的长短。G7担保方案释放的资金,主要贴在乌军经费最紧的缝隙:武器采购与电力、桥梁、交通等基础设施修复,尽量阻止前线崩口扩大。与之相对,俄罗斯把在俄境内扣押的西方财产货币化,用于扩军增产;2024年5月法院判决没收美国银行分支资金的案例,已经清楚呈现流向与用途。这形成一幅奇诡的镜面:双方都在用对手的钱支持自己的战线,只是以不同的法理包装、不同的金融路径落地。
制度背景小科普
- 主权豁免与中央银行资产:国际惯例保护主权资产不被随意强行执行。冻结相当于“暂时封存”,没收则是“变更所有权”,后者更容易破坏信号,诱发“资产外逃”。
- 欧洲清算银行(Euroclear):欧洲最大的中央证券托管机构之一,持有大量俄相关证券与现金派生收益,成为“冻结收益”的关键节点。
- “利息担保”机制:以未来收益作为信用支撑,先行融资。这回避了所有权更替,同时把风险转化为时间与利差风险。
- “不友好国家”清单:俄罗斯以此为法律依据,针对特定国家与个人实施财产管控与没收,强调对等与补偿逻辑。
领导者的叙事与心理筹码
普京自2000年掌权以来,反复强调主权与经济独立。2022年2月24日行动之后,他把西方制裁当作“去美元化”的契机,深化与中国、印度的贸易,推动以卢布结算天然气,并与伊朗、朝鲜合作,绕开SWIFT,使用自有支付网络。被冻结的央行储备成了论据:既然西方可以冻结主权资产,那就要构建替代性的结算与储备安排。2025年6月27日,他公开表示,损失3000亿美元是“值得的代价”,用以打破西方的金融控制。他的团队则补上另一半逻辑:西方在俄罗斯的实物与金融资产,足以作为“内生缓冲”。
泽连斯基的叙事则更具道德动员色彩。他必须保证军队的装备与社会的运转;另他要让支持者相信投入仍有回报。呼吁全面动用冻结资产,既是资源现实的迫切,也是对盟友政治犹疑的施压。两个领导人的话语系统像两条铁轨,平行而对撞:一边讲“金融自主”,一边讲“正义融资”。
金融秩序的裂缝与“全球南方”的旁观
此事远不止俄乌之间的博弈。很多“全球南方”的官员在会议室里做着相同的算盘:如果西方能在政治需要时触动他国央行资产,即使名义上只是“利息”,那主权储备的“安全性”还能打几分?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5年的报告显示,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从2022年的60%降至55%,欧元份额也随之下滑。印度、巴西与俄罗斯讨论以卢布贸易,部分国家加快购金与多元化配置。这不是立竿见影的脱钩,但裂缝已经出现。
西方内部也明白这点。拉加德的提醒是一种“央行人的职业本能”,而像瓦莱丽·乌尔班这样处在中枢机构的执行者,更能感到风险的冰冷。欧盟不愿一口吃下本金,正是出于对“信誉—流动性—货币地位”链条的恐惧。货币的权威,常常败给一两次“例外”。
两难的持续与下一步的试探
美国在2025年3月暂停军事援助后,欧洲承压加倍;但每走一步,都可能触发俄罗斯的又一次没收。俄罗斯方面已经明确,如果西方越过本金红线,将拿走更多欧洲公司的财产。到2025年7月,俄方已拿下约500亿美元西方资产,且仍在扩展法律工具。欧盟在2025年3月21日讨论的“全没收方案”最终止步,反映出集体行动的裂痕——波兰与波罗的海国家强调战争紧迫性,德国、法国、意大利则把目光投向诉讼周期、能源与外贸冲击。
在这种结构下,G7的“利息担保—贷款”被视为可维持的中间道路;欧洲清算银行5月2日对约34亿美元资金的再分配,虽未直接投向乌克兰,却在安抚本地投资者、维持制度稳定方面扮演缓冲。问题在于,这些“折中解”越多,说明各方越难在原则与现实之间找到共同语言。
历史感与余波
从方法论上冻结俄罗斯央行资产,是把制裁从“限制交易”推进到“动用收益”的阶段;俄罗斯的反制,则把“对等报复”从行政措施推向成文法。二者构成一面镜子:一边强调规则的合法性,一边强调对等的正当性。企业的账本、法院的判决、央行的通告与政治家的声明,汇成一条资金与信任的双向流。
乌克兰的战场仍然紧绷:援助断续、战损高企、重建迫在眉睫。俄罗斯的军费占比持续创新高,军工产能上升。西方既想保证乌克兰不倒,却又不得不计算每额外一笔援助可能引发的资产损失。各国央行与财政部也在调整策略——更多黄金、更分散的储备、更多双边与本币结算。
古人说“国无信不立”。当主权资产的“信”被拿到谈判桌上交换时,世界货币与金融体系的缝隙就不会轻易愈合。对西方而言,冻结本是惩罚俄罗斯的工具,却在全球南方眼中变成一个警示;对莫斯科而言,反没收让对手“有感”,但也固化了脱钩的趋势。双方都在说对方“掠夺”,其实是把“信用”这件看不见的财富往外掏。谁能先停下手,谁就少失去一点未来的金融地位。
而这场关于3000亿美元“影子资产”的较量,还远没到盖棺之时。它既是炮火后的余震,也是一种新常态:当战争与金融交织,历史会不紧不慢地记录每一次“破例”,并用市场的方式追究它的代价。
发布于:天津市
